Other Chinese porcelains 其他古瓷
菩薩案前一爐香,修得來世鐵心腸!
“無論愛不愛,下輩子都不再見“,讓我想起在美國上中國哲學課時老師常說的:菩薩案前一爐香,修得來世鐵心腸,你能參得了嗎?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這封信很快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我覺得不只給兒子,其實適合所有人看!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曹興誠的藝術收藏觀********感謝曹董事長對於藝術收藏的悟得分享
出處:http://big5.china.cn/gate/big5/art.china.cn/collection/2011-01/04/content_3936975.htm”
曹興誠收藏的“清乾隆料胎畫琺瑯彩黃地浮雲飛鳳牡丹紋包包袱瓶”。
曹興誠
1947年出生,祖籍山東。台灣大學電機係、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分別獲有台灣交通大學與前紐約Polytechnlc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
曾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1982年出任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總經理,1991年任董事長,現為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對藝術鑒賞與收藏頗有研究。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範圍廣泛,收藏品以青銅器、銅器、書畫、當代藝術為主,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倡導以“美”為核心的收藏理念。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當代大收藏家)》一書中,將其列為1945年後全球知名之百大收藏家,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
他家是個“小故宮”
曹興誠是為“收藏”而來,我們的話題就緊扣“收藏”。
有看過曹興誠收藏品的人説,他家裏有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法國Pierre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包羅萬象,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不過曹興誠先生總是笑著説,這麼多收藏通通都是老婆的。
2007年,蘇富比推出《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一書,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後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級的收藏家,其中東方收藏家有8人,5位日本人及3位中國人,而曹興誠是唯一入榜的中國台灣藏家,顯示其收藏的質、量,都已達國際級水準。該書共花了5頁篇幅,介紹曹興誠的背景與收藏曆程,還刊出曹興誠家中的照片。書中寫道,曹興誠年輕時雖然喜歡欣賞藝術,但因不是有錢人,因此從未想過可能會擁有藝術品。
此話確實如此,曹興誠涉足藝術品收藏至今不過20多年,在上世紀80年代從為了給朋友送一塊古玉開始,上當以後努力鑽研。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説,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台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明朝的《田黃石雕瑞獅鎮紙》並附有鏤雕花卉紋象牙蓋盒座,引起買家的競逐。最後只剩下曹興誠與澳門何鴻燊代理人兩方競逐,最終,曹興誠以近4000萬港元的價格將其拍下。據説,何鴻燊對錯失這件作品一時難以釋懷,事後透過經紀人向曹興誠表達購買收藏之意。這件田黃作品至今仍穩穩地放在曹興誠的藏品櫃裏。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説,最高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藝術品要達到三個“和諧”
在曹興誠擁有的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驕傲也是他最偏愛的是青銅器。
他認為,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裡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徵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
曹興誠認為:“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製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茍。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準,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比較粗糙,經常可見明顯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複,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
瓷與青銅不在一個檔次
曹興誠還有一些重要的瓷器珍品收藏,但在談到瓷器時,明顯地感到他並沒有像對青銅器那樣喜愛。他明確地表示,“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于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徵意義,嚴格説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不過,瓷器是中國重要工藝品,長期艷驚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價值。由於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銅器,不容許破壞性的科學鑒定,必須全靠目視鑒定,因此風險較高。尤其內地仿製水準日新月異,專家都可能被騙,曹先生挑選瓷器時,特別重視收藏記錄。“我收藏的一個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東京展出,並被記載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明嘉靖魚藻紋大罐原係一對,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後為香港劉鑾雄收藏。2000年,劉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為我拍得。此罐收藏記錄完整,為傳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擔心真假的問題。”
收藏盡信書不如無書
曹興誠自從董事長位子上退下來後,有更多的時間放在收藏上。他説:“最大的收穫是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收藏範圍也不斷擴大。現在,我對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品都有興趣去研究與欣賞,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美術品,感覺樂趣多多。”
在談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時,曹興誠以自己為例談到了收藏家的共性問題:“就鑒定而言,我的原則是”眼見為憑”,也就是憑自己眼睛觀察,而不聽別人嘴巴講。一般而言,鑒定方法可分科學的鑒定、形制的鑒定、美感的鑒定、常識的鑒定等等。我比較喜歡從國際知名的古董商買回國寶,因為這些古董商比較注重形象、講誠信,不會有意詐騙。此外,重視文物的出處是一種常識上的鑒定方法。在”賞”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較”。藝術的好壞高低,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喜歡看書、逛博物館、欣賞別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類別。”曹興誠舉例説:“15世紀土耳其Iznik地區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沒有,但我很喜歡。拿它與永樂、宣德的青花瓷比較,Iznik的瓷土較粗,製作沒有永宣的細緻,但是畫工比較靈動,藝術感更強。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這顯示出他的興趣只在買東西,不懂得藝術欣賞。”
市場上的古董,贗品多如牛毛。在談到古董的真偽鑒定時,曹興誠説:“其實,鑒定的法則很簡單。譬如有人想在電話上模倣我們家人的聲音來騙錢,我們很容易分辨。為什麼?因為家人的聲音我們天天聽,一比就知道真偽。鑒定也是一樣,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後,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騙。當然,能用科學鑒定與常識來佐證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課,可是買的還都是贗品,毛病出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鑒定講究的是實證,好比科學,需要動手做實驗才能真正了解。鑒定,需要把手上的東西與真品實際去比對,光看書、讀書最易受騙,因為作假的人書一定讀得比你多,跟作偽的人比學問,你是比不過他們的。”
在曹興誠看來,通過研究鑒別一件藝術品的真偽,是一種樂趣。然而一旦購得假貨的代價是血本無歸、傾家蕩産,收藏的積極性恐怕要大受打擊。這就好比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如果當真通過化驗證實食物中存在有害物質,食欲會頓時全無。“有人説,收藏過程中買到贗品純屬活該或是就當交學費,我覺得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為什麼人們要上當受騙呢?對於藝術品造假,我們能不能像歐美許多國家那樣一經發現、追究刑責?市場假貨太多,已經形成了産業鏈。越有名的畫家,假畫越多。一些作假的騙子在拍賣場假拍假賣做出假行情,然後再轉賣給無知的收藏家。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倣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
收藏為的是欣賞和研究
對於剛開始收藏的新手,曹興誠告誡説:“首先,不要聽別人亂講什麼藝術投資會賺錢,收藏應該單純就是喜歡,應該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很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收藏也一樣,要謹防買到贗品,受騙上當。總之,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學習鑒賞,儘量少買。”
對於收藏家須具備的素質,曹興誠認為:“如果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習得鑒賞能力,那麼,收藏家應該有科學的態度與求知的好奇心,對藝術史、文化史有鑽研的興趣,也應該有美感,對美、醜、雅、俗能夠分辨。現在中國文物,不論古董字畫,贗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學鑒定方法,尤其重要。”
2008年5月27日,汶川大地震後,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會上,將前一年用6750萬港元拍下的“清乾隆禦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台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台灣其他慈善機構。
事後,他在博客中寫道:“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他對記者説:“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我收藏的原則是儘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曹興誠語錄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
●同是瓷器,有些是藝術品,有些卻只是工藝品。青銅器或繪畫亦同。藝術品值得收藏,工藝品就不值得但是要區分這兩者並不容易。大致來説,藝術品應該能顯示出創作者的熱情、真誠、信仰與個性,它是活的,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工藝品就是依樣畫葫蘆,既無個性也無生命。我覺得,以青花瓷的藝術性而言,清不如明,明不如元。基本上,康熙以後的青花瓷大都是工藝品,現在價錢卻飆得很高,這表示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工藝。
●如果不學鑒賞,把收藏當投資,腦中只想賺錢,這樣收藏不僅無趣,也恐怕因為不辨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賠錢。我常勸人不要去聽什麼“藝術投資”這類演講,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鬧、在炒作,很唐突藝術的。
*****不論新古、陶瓷之美******
出處:http://big5.ce.cn/gate/big5/art.ce.cn/cqty/201305/31/t20130531_903768.shtml
時下,迷戀當代陶瓷的“粉絲”隊伍在不斷壯大,聊起收藏之初,他們常會心照不宣地會心一笑,默契來自一份共同的經歷: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後,轉向當代陶瓷。
當代陶瓷沒有在古瓷的奪目光芒中暗淡,卻反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們的新選擇,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觸古瓷之後,發現“侯門一入深似海”,不僅古瓷的真假很難考證,連鑒定的專家隊伍也良莠不齊。資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過這樣一段彎路。他感嘆現代的高倣品,不僅技術手段了得,而且對人的心理拿捏也相當精準。“連大小、重量都倣得跟故宮裏的瓷器一模一樣,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還精美,真是神仙也難斷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經濟實力,讓許多鍾愛它的人因資金短缺而止步。而當代陶瓷的價格與古瓷相比,更容易為普通藏家接受,而且可以不斷誕生新“玩法”,讓收藏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經過一番審時度勢,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開始轉向當代陶瓷收藏了。王清泉跟別的藏家不太一樣,他親自到景德鎮的陶瓷大師家裏買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這些大師很“壞”,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閨”,而只在外面擺出一些相對“平凡”之作。這時的他斷不肯輕易出手,而是採用迂迴戰術,勤跑景德鎮,跟大師們交朋友,再慢慢熟稔每個人的創作風格。
景德鎮有專門做壺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始自己設計壺型,然後請大師在上面題款作畫。每位工藝師都按他的要求,畫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圖案,這樣讓人一望便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壺,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絕不雷同,栩栩如生。他還在家中親自設計了專門陳列瓷壺的展架,朋友來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花樣”獨特,他自己引以為傲,故自號“壺王”。他將“壺小乾坤大,壺中天地寬”列為座右銘,因為他深知關於當代陶瓷收藏的天地還有很大的探尋空間,像這樣的“花樣”,將來會在不同的藏家手裏層出不窮。
青出於藍臥虎藏龍
玩出“花樣”對於剛剛入門的當代陶瓷愛好者來説,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當務之急,對此,“壺王”也自有絕招相授。
首先,不跟風,不貪名。大師之作也未必件件精品,畫不出神韻的複製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品質的藏家未必青睞。
那麼,聚焦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景德鎮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每年會誕生幾十位,如何鑒別其藝術造詣之高下?
王清泉經過多年摸索,找到“穩妥”的收藏規律:有傳承、有職稱而且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最具潛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鎮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秋霞為例,她的父親是德藝雙馨的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而父女倆又皆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傳人。有了這樣的家承淵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賞,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經雨香猶在》,耐人回味。類似王秋霞一樣的中青年藝術家不佔少數,取捨全在個人的雅好。
除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之外,“學院派”這個創作群體也不容忽視。王清泉覺得,如今的“學院派”思想活躍,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有許多創新,比如對五彩、粉彩等傳統瓷器的探索,可謂是精益求精,不斷生發。如今,大學教授兼大師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國畫牡丹“諧趣”綻放
“北京國畫名家牡丹主題作品邀請展”日前在頤和園諧趣園涵遠堂舉辦,任繼民、牛朝、張大林、會然等十余位畫家以水墨寫意,形象生動地創作了四十余幅作品。這些以牡丹為題材的作品墨法純熟。有的作品以極淡墨寫花枝,有的在墨色中加入汁綠寫葉,淡墨寫花,形象生動,涉筆瀟灑,天趣抒發。畫家的情感瀉于筆鋒,多豪邁、率真之氣。有的詩畫結合,加深了主題的思想性;有的畫中直接以筆著色渲染點畫,不見勾勒之筆,簡括疏略,揮灑縱橫,筆不到而意連,線不寫而韻生,設色淡雅,可見其寫意花卉的功力。
雍正時期淡描青花梅瓶
清雍正時期的青花,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勁風格,代之以柔媚、俊秀,無論造型紋飾,無不貼合其“文雅精細”的審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種,則秀雅之至。翰海春拍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淡描雙勾竹紋梅瓶”即為此類佳作。此器造型優美,比例協調,頸部勾繪復線蓮瓣一週,肩以下通身描繪竹紋,圖案用筆細膩纖巧,青花發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細白,釉面瑩潤,雖輕描淡繪,然清新雅澤。此類淡描青花多見小件器皿,如北京故宮藏有多件清雍正淡描青花器,以碗類居多,如此類梅瓶大件則十分少見。
玉雕奇葩“百寶嵌”
“2013中華玉雕精品展”近日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拉開帷幕。玉雕名家安海江在玉料上用翡翠、松石、瑪瑙、寶石等鑲嵌成人物或花卉,栩栩如生,形成獨創的玉雕工藝奇葩——百寶嵌。安海江在玉石底板上開槽,把分解好的零件依次精確嵌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最終恢復了玉雕“百寶嵌”工藝,創作了具有明清復古風格的作品。馬進貴的金銀錯工藝品則是將純金、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玉器圖案中,後又經過打磨、平整、拋光、磨亮等工藝,流程之繁複、製作工藝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劉大為師生展出“水墨方陣”
“水墨方陣——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首屆訪問學者師生畫展”6月1日在一得閣美術館舉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不僅在個人創作上工筆寫意兼精,同時在美術教育上更是德藝雙馨。此次畫展,將集中展出劉大為、任惠中、王春樂、陳聯喜、李勇士、馬成武、張權、鄧勇平、王俊傑、何軍委、趙曼11位畫家創作的精品畫作100余幅。
創新為當代陶瓷增色
中國有幾千年的陶瓷歷史,那麼當代陶瓷在創作上還有多大的表現空間?它與古瓷相比,傳承和創新又體現在何處?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筆者走訪了藝術品策展人于紅河先生,他最近正忙於籌備《瓷韻春華》——第八屆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過每一屆展覽、請藝術家們親自現場表演,于紅河對當代陶瓷的發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認為藝術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要走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道路。于紅河以青花、青瓷、綜合裝飾等瓷器類別,詮釋了當代陶瓷的新變化。
光影青花
從不經意到著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於唐宋,經歷過不同朝代的審美更疊:紋樣繁複、層次多樣的元青花,工整細膩、優雅富麗的明青花,率意灑脫、題材豐富的清青花。及至現代,似乎窮盡了各種風格、各種題材的青花,仍然在藝術家的探索中不斷“驚艷”登場,時下的青花,讓人們找到了傳統和時代的新契合。
例如國家一級美術師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藝術語言鮮明獨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藝的成熟運用,三維空間的表現手法,打破很多傳統的限制。他重視突出光影效果,繚繞的雲霧在他手中誕生出“氣蒸雲夢澤”般的生動質感。汪吟泉只創作自己遊歷過的山水,那幅山水瓷版畫作品《明月松間照》既真實又空靈,遠景、中景、近景層次鮮明逼真,朦朧的月色詩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聲。因為表現“雨、雪、霧、夜”難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創作這樣的內容,但這正是汪吟泉的強項所在。
光影青花瓷版畫 《明月松間照》 汪吟泉
汪吟泉早年師從於陶瓷大師段茂發,之後從事舞臺美術工作三十餘年,再返陶瓷創作。正是這段特殊的舞臺美術創作設計經歷,啟發他將西畫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裝飾技藝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由最初不經意的嘗試,到著意的藝術追求;由對傳統的繼承,到融合現代藝術的實踐,偶然與必然像是創作的兩翼,激發著藝術家創新的靈感,把青花的表現力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水準。
青瓷
再次打動人心的純粹之美
青瓷的藝術水準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極。如今,當代青瓷之美又為何再一次打動現代人的心?于紅河認為是它的純粹性帶來的沉靜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裏一枝獨秀,也是現代人稀缺的一種精神氣質。
青瓷在古代常作為日用品出現,“命運”隨著統治者的審美嗜好而“隨主沉浮”。當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便凸顯了當代青瓷的魅力。
從釉色方面説,比傳統的青瓷色彩更豐富。同樣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顏色上卻千差萬別,細微之處見高下。在青瓷的發源地龍泉,每一位創作者的釉色都是獨創配方,秘不外傳。生於青瓷世家的陳相源,就以“薄胎厚釉”聞名。在青瓷的創作歷史中,三到四毫米的釉,幾乎無法燒制,陳相源卻繼承了父親的“厚釉”特色,讓創作在自己的手中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澤動人,遠看晶瑩無瑕,近觀水潤如玉。
粉青釉《高節》 陳相源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創新是當代青瓷的另一動人之處。以陳相源的作品《容天》為例,它瓶口很小,卻收得非常有氣勢;“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氣概,這種完美的造型堪稱精品。
而作品《高節》的創作靈感則來自古代的御賜賞瓶,但古代的賞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蓮花般清廉。陳相源從青花借鑒而來,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將瓶頸著意設計成了竹節紋,使作品典雅沉穩。
綜合裝飾變化無窮
綜合裝飾是單色釉、復色釉和多種色釉材料綜合體的運用,往往融合了兩種以上的裝飾種類,最常見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組合,粉彩和新彩的組合,高溫顏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組合。既能表現釉色自然流動的抽象美,又刻畫了生機勃勃的具象美。現代人在這種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靈活,審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見過的。
高溫顏色釉瓷器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經高溫窯變後産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歷史上,色釉器皿多為單色釉裝飾,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才發展了以色釉表現具體形象和內容的技法。這種色釉的“流變、釉變、窯變”常常神秘莫測。能夠使釉色明朗、層次分明則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術。在這方面,堪稱一絕的是生於景德鎮的余水貴。他早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仰賢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質的肌理與變化,對釉能流到什麼位置、流成什麼形狀胸有成竹,然後再根據形狀設計畫面。他的作品《長空鶴鳴遍山紅》,對色釉的控制,有巧奪天工之妙。
余水貴的作品,常將高溫顏色釉和粉彩結合,賦予畫面豐富的顏色,彩虹釉如夢似幻,無論是春山含笑,還是落紅秋水,都有一種浪漫氣質。這種氣質也是一種當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構築一段新的歷史。
瑪瑙紅《山水》 韓文寶
對於中國當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師李菊生有過精妙的比喻,他説學西畫在人生的創作中只是一段回憶,像一個美麗的情人擦肩而過。油畫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們中國的,所以棄油畫而轉陶瓷……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傳統之根與時代創新的微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