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nstallation of the Socrates Theme is not activated. Please login to the admin area and enter your activation code to remove this message.
YouTube

Other Chinese porcelains 其他古瓷

Could not parse XML from YouTube

菩薩案前一爐香,修得來世鐵心腸!

 

無論愛不愛,下輩子都不再見,讓我想起在美國上中國哲學課時老師常說的:菩薩案前一爐香,修得來世鐵心腸,你能參得了嗎?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這封信很快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我覺得不只給兒子,其實適合所有人看!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曹興誠的藝術收藏觀********感謝曹董事長對於藝術收藏的悟得分享

出處:http://big5.china.cn/gate/big5/art.china.cn/collection/2011-01/04/content_3936975.htm

曹興誠收藏的“清乾隆料胎畫琺瑯彩黃地浮雲飛鳳牡丹紋包包袱瓶”。

曹興誠

1947年出生,祖籍山東。台灣大學電機係、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分別獲有台灣交通大學與前紐約Polytechnlc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

曾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1982年出任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總經理,1991年任董事長,現為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對藝術鑒賞與收藏頗有研究。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範圍廣泛,收藏品以青銅器、銅器、書畫、當代藝術為主,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倡導以“美”為核心的收藏理念。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當代大收藏家)》一書中,將其列為1945年後全球知名之百大收藏家,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

  他家是個“小故宮”

曹興誠是為“收藏”而來,我們的話題就緊扣“收藏”。

有看過曹興誠收藏品的人説,他家裏有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法國Pierre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包羅萬象,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不過曹興誠先生總是笑著説,這麼多收藏通通都是老婆的。

2007年,蘇富比推出《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一書,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後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級的收藏家,其中東方收藏家有8人,5位日本人及3位中國人,而曹興誠是唯一入榜的中國台灣藏家,顯示其收藏的質、量,都已達國際級水準。該書共花了5頁篇幅,介紹曹興誠的背景與收藏曆程,還刊出曹興誠家中的照片。書中寫道,曹興誠年輕時雖然喜歡欣賞藝術,但因不是有錢人,因此從未想過可能會擁有藝術品。

此話確實如此,曹興誠涉足藝術品收藏至今不過20多年,在上世紀80年代從為了給朋友送一塊古玉開始,上當以後努力鑽研。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説,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台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明朝的《田黃石雕瑞獅鎮紙》並附有鏤雕花卉紋象牙蓋盒座,引起買家的競逐。最後只剩下曹興誠與澳門何鴻燊代理人兩方競逐,最終,曹興誠以近4000萬港元的價格將其拍下。據説,何鴻燊對錯失這件作品一時難以釋懷,事後透過經紀人向曹興誠表達購買收藏之意。這件田黃作品至今仍穩穩地放在曹興誠的藏品櫃裏。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説,最高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藝術品要達到三個“和諧”

在曹興誠擁有的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驕傲也是他最偏愛的是青銅器。

他認為,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裡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徵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

曹興誠認為:“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製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茍。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準,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比較粗糙,經常可見明顯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複,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

  瓷與青銅不在一個檔次

曹興誠還有一些重要的瓷器珍品收藏,但在談到瓷器時,明顯地感到他並沒有像對青銅器那樣喜愛。他明確地表示,“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于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徵意義,嚴格説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不過,瓷器是中國重要工藝品,長期艷驚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價值。由於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銅器,不容許破壞性的科學鑒定,必須全靠目視鑒定,因此風險較高。尤其內地仿製水準日新月異,專家都可能被騙,曹先生挑選瓷器時,特別重視收藏記錄。“我收藏的一個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東京展出,並被記載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明嘉靖魚藻紋大罐原係一對,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後為香港劉鑾雄收藏。2000年,劉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為我拍得。此罐收藏記錄完整,為傳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擔心真假的問題。”

  收藏盡信書不如無書

曹興誠自從董事長位子上退下來後,有更多的時間放在收藏上。他説:“最大的收穫是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收藏範圍也不斷擴大。現在,我對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品都有興趣去研究與欣賞,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美術品,感覺樂趣多多。”

在談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時,曹興誠以自己為例談到了收藏家的共性問題:“就鑒定而言,我的原則是”眼見為憑”,也就是憑自己眼睛觀察,而不聽別人嘴巴講。一般而言,鑒定方法可分科學的鑒定、形制的鑒定、美感的鑒定、常識的鑒定等等。我比較喜歡從國際知名的古董商買回國寶,因為這些古董商比較注重形象、講誠信,不會有意詐騙。此外,重視文物的出處是一種常識上的鑒定方法。在”賞”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較”。藝術的好壞高低,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喜歡看書、逛博物館、欣賞別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類別。”曹興誠舉例説:“15世紀土耳其Iznik地區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沒有,但我很喜歡。拿它與永樂、宣德的青花瓷比較,Iznik的瓷土較粗,製作沒有永宣的細緻,但是畫工比較靈動,藝術感更強。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這顯示出他的興趣只在買東西,不懂得藝術欣賞。”

市場上的古董,贗品多如牛毛。在談到古董的真偽鑒定時,曹興誠説:“其實,鑒定的法則很簡單。譬如有人想在電話上模倣我們家人的聲音來騙錢,我們很容易分辨。為什麼?因為家人的聲音我們天天聽,一比就知道真偽。鑒定也是一樣,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後,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騙。當然,能用科學鑒定與常識來佐證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課,可是買的還都是贗品,毛病出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鑒定講究的是實證,好比科學,需要動手做實驗才能真正了解。鑒定,需要把手上的東西與真品實際去比對,光看書、讀書最易受騙,因為作假的人書一定讀得比你多,跟作偽的人比學問,你是比不過他們的。”

在曹興誠看來,通過研究鑒別一件藝術品的真偽,是一種樂趣。然而一旦購得假貨的代價是血本無歸、傾家蕩産,收藏的積極性恐怕要大受打擊。這就好比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如果當真通過化驗證實食物中存在有害物質,食欲會頓時全無。“有人説,收藏過程中買到贗品純屬活該或是就當交學費,我覺得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為什麼人們要上當受騙呢?對於藝術品造假,我們能不能像歐美許多國家那樣一經發現、追究刑責?市場假貨太多,已經形成了産業鏈。越有名的畫家,假畫越多。一些作假的騙子在拍賣場假拍假賣做出假行情,然後再轉賣給無知的收藏家。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倣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

  收藏為的是欣賞和研究

對於剛開始收藏的新手,曹興誠告誡説:“首先,不要聽別人亂講什麼藝術投資會賺錢,收藏應該單純就是喜歡,應該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很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收藏也一樣,要謹防買到贗品,受騙上當。總之,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學習鑒賞,儘量少買。”

對於收藏家須具備的素質,曹興誠認為:“如果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習得鑒賞能力,那麼,收藏家應該有科學的態度與求知的好奇心,對藝術史、文化史有鑽研的興趣,也應該有美感,對美、醜、雅、俗能夠分辨。現在中國文物,不論古董字畫,贗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學鑒定方法,尤其重要。”

2008年5月27日,汶川大地震後,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會上,將前一年用6750萬港元拍下的“清乾隆禦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台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台灣其他慈善機構。

事後,他在博客中寫道:“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他對記者説:“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我收藏的原則是儘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曹興誠語錄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

●同是瓷器,有些是藝術品,有些卻只是工藝品。青銅器或繪畫亦同。藝術品值得收藏,工藝品就不值得但是要區分這兩者並不容易。大致來説,藝術品應該能顯示出創作者的熱情、真誠、信仰與個性,它是活的,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工藝品就是依樣畫葫蘆,既無個性也無生命。我覺得,以青花瓷的藝術性而言,清不如明,明不如元。基本上,康熙以後的青花瓷大都是工藝品,現在價錢卻飆得很高,這表示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工藝。

●如果不學鑒賞,把收藏當投資,腦中只想賺錢,這樣收藏不僅無趣,也恐怕因為不辨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賠錢。我常勸人不要去聽什麼“藝術投資”這類演講,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鬧、在炒作,很唐突藝術的。

*****不論新古、陶瓷之美******

出處:http://big5.ce.cn/gate/big5/art.ce.cn/cqty/201305/31/t20130531_903768.shtml

時下,迷戀當代陶瓷的“粉絲”隊伍在不斷壯大,聊起收藏之初,他們常會心照不宣地會心一笑,默契來自一份共同的經歷: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後,轉向當代陶瓷。

當代陶瓷沒有在古瓷的奪目光芒中暗淡,卻反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們的新選擇,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觸古瓷之後,發現“侯門一入深似海”,不僅古瓷的真假很難考證,連鑒定的專家隊伍也良莠不齊。資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過這樣一段彎路。他感嘆現代的高倣品,不僅技術手段了得,而且對人的心理拿捏也相當精準。“連大小、重量都倣得跟故宮裏的瓷器一模一樣,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還精美,真是神仙也難斷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經濟實力,讓許多鍾愛它的人因資金短缺而止步。而當代陶瓷的價格與古瓷相比,更容易為普通藏家接受,而且可以不斷誕生新“玩法”,讓收藏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經過一番審時度勢,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開始轉向當代陶瓷收藏了。王清泉跟別的藏家不太一樣,他親自到景德鎮的陶瓷大師家裏買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這些大師很“壞”,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閨”,而只在外面擺出一些相對“平凡”之作。這時的他斷不肯輕易出手,而是採用迂迴戰術,勤跑景德鎮,跟大師們交朋友,再慢慢熟稔每個人的創作風格。

景德鎮有專門做壺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始自己設計壺型,然後請大師在上面題款作畫。每位工藝師都按他的要求,畫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圖案,這樣讓人一望便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壺,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絕不雷同,栩栩如生。他還在家中親自設計了專門陳列瓷壺的展架,朋友來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花樣”獨特,他自己引以為傲,故自號“壺王”。他將“壺小乾坤大,壺中天地寬”列為座右銘,因為他深知關於當代陶瓷收藏的天地還有很大的探尋空間,像這樣的“花樣”,將來會在不同的藏家手裏層出不窮。

 青出於藍臥虎藏龍

玩出“花樣”對於剛剛入門的當代陶瓷愛好者來説,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當務之急,對此,“壺王”也自有絕招相授。

首先,不跟風,不貪名。大師之作也未必件件精品,畫不出神韻的複製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品質的藏家未必青睞。

那麼,聚焦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景德鎮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每年會誕生幾十位,如何鑒別其藝術造詣之高下?

王清泉經過多年摸索,找到“穩妥”的收藏規律:有傳承、有職稱而且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最具潛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鎮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秋霞為例,她的父親是德藝雙馨的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而父女倆又皆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傳人。有了這樣的家承淵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賞,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經雨香猶在》,耐人回味。類似王秋霞一樣的中青年藝術家不佔少數,取捨全在個人的雅好。

除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之外,“學院派”這個創作群體也不容忽視。王清泉覺得,如今的“學院派”思想活躍,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有許多創新,比如對五彩、粉彩等傳統瓷器的探索,可謂是精益求精,不斷生發。如今,大學教授兼大師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國畫牡丹“諧趣”綻放

“北京國畫名家牡丹主題作品邀請展”日前在頤和園諧趣園涵遠堂舉辦,任繼民、牛朝、張大林、會然等十余位畫家以水墨寫意,形象生動地創作了四十余幅作品。這些以牡丹為題材的作品墨法純熟。有的作品以極淡墨寫花枝,有的在墨色中加入汁綠寫葉,淡墨寫花,形象生動,涉筆瀟灑,天趣抒發。畫家的情感瀉于筆鋒,多豪邁、率真之氣。有的詩畫結合,加深了主題的思想性;有的畫中直接以筆著色渲染點畫,不見勾勒之筆,簡括疏略,揮灑縱橫,筆不到而意連,線不寫而韻生,設色淡雅,可見其寫意花卉的功力。

  雍正時期淡描青花梅瓶

清雍正時期的青花,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勁風格,代之以柔媚、俊秀,無論造型紋飾,無不貼合其“文雅精細”的審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種,則秀雅之至。翰海春拍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淡描雙勾竹紋梅瓶”即為此類佳作。此器造型優美,比例協調,頸部勾繪復線蓮瓣一週,肩以下通身描繪竹紋,圖案用筆細膩纖巧,青花發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細白,釉面瑩潤,雖輕描淡繪,然清新雅澤。此類淡描青花多見小件器皿,如北京故宮藏有多件清雍正淡描青花器,以碗類居多,如此類梅瓶大件則十分少見。

  玉雕奇葩“百寶嵌”

“2013中華玉雕精品展”近日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拉開帷幕。玉雕名家安海江在玉料上用翡翠、松石、瑪瑙、寶石等鑲嵌成人物或花卉,栩栩如生,形成獨創的玉雕工藝奇葩——百寶嵌。安海江在玉石底板上開槽,把分解好的零件依次精確嵌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最終恢復了玉雕“百寶嵌”工藝,創作了具有明清復古風格的作品。馬進貴的金銀錯工藝品則是將純金、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玉器圖案中,後又經過打磨、平整、拋光、磨亮等工藝,流程之繁複、製作工藝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劉大為師生展出“水墨方陣”

“水墨方陣——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首屆訪問學者師生畫展”6月1日在一得閣美術館舉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不僅在個人創作上工筆寫意兼精,同時在美術教育上更是德藝雙馨。此次畫展,將集中展出劉大為、任惠中、王春樂、陳聯喜、李勇士、馬成武、張權、鄧勇平、王俊傑、何軍委、趙曼11位畫家創作的精品畫作100余幅。

創新為當代陶瓷增色

中國有幾千年的陶瓷歷史,那麼當代陶瓷在創作上還有多大的表現空間?它與古瓷相比,傳承和創新又體現在何處?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筆者走訪了藝術品策展人于紅河先生,他最近正忙於籌備《瓷韻春華》——第八屆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過每一屆展覽、請藝術家們親自現場表演,于紅河對當代陶瓷的發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認為藝術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要走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道路。于紅河以青花、青瓷、綜合裝飾等瓷器類別,詮釋了當代陶瓷的新變化。

  光影青花

  從不經意到著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於唐宋,經歷過不同朝代的審美更疊:紋樣繁複、層次多樣的元青花,工整細膩、優雅富麗的明青花,率意灑脫、題材豐富的清青花。及至現代,似乎窮盡了各種風格、各種題材的青花,仍然在藝術家的探索中不斷“驚艷”登場,時下的青花,讓人們找到了傳統和時代的新契合。

例如國家一級美術師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藝術語言鮮明獨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藝的成熟運用,三維空間的表現手法,打破很多傳統的限制。他重視突出光影效果,繚繞的雲霧在他手中誕生出“氣蒸雲夢澤”般的生動質感。汪吟泉只創作自己遊歷過的山水,那幅山水瓷版畫作品《明月松間照》既真實又空靈,遠景、中景、近景層次鮮明逼真,朦朧的月色詩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聲。因為表現“雨、雪、霧、夜”難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創作這樣的內容,但這正是汪吟泉的強項所在。

光影青花瓷版畫   《明月松間照》 汪吟泉

光影青花瓷版畫   《明月松間照》 汪吟泉

汪吟泉早年師從於陶瓷大師段茂發,之後從事舞臺美術工作三十餘年,再返陶瓷創作。正是這段特殊的舞臺美術創作設計經歷,啟發他將西畫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裝飾技藝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由最初不經意的嘗試,到著意的藝術追求;由對傳統的繼承,到融合現代藝術的實踐,偶然與必然像是創作的兩翼,激發著藝術家創新的靈感,把青花的表現力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水準。

  青瓷

  再次打動人心的純粹之美

青瓷的藝術水準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極。如今,當代青瓷之美又為何再一次打動現代人的心?于紅河認為是它的純粹性帶來的沉靜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裏一枝獨秀,也是現代人稀缺的一種精神氣質。

青瓷在古代常作為日用品出現,“命運”隨著統治者的審美嗜好而“隨主沉浮”。當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便凸顯了當代青瓷的魅力。

從釉色方面説,比傳統的青瓷色彩更豐富。同樣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顏色上卻千差萬別,細微之處見高下。在青瓷的發源地龍泉,每一位創作者的釉色都是獨創配方,秘不外傳。生於青瓷世家的陳相源,就以“薄胎厚釉”聞名。在青瓷的創作歷史中,三到四毫米的釉,幾乎無法燒制,陳相源卻繼承了父親的“厚釉”特色,讓創作在自己的手中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澤動人,遠看晶瑩無瑕,近觀水潤如玉。

粉青釉《高節》 陳相源

粉青釉《高節》 陳相源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創新是當代青瓷的另一動人之處。以陳相源的作品《容天》為例,它瓶口很小,卻收得非常有氣勢;“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氣概,這種完美的造型堪稱精品。

而作品《高節》的創作靈感則來自古代的御賜賞瓶,但古代的賞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蓮花般清廉。陳相源從青花借鑒而來,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將瓶頸著意設計成了竹節紋,使作品典雅沉穩。

  綜合裝飾變化無窮

綜合裝飾是單色釉、復色釉和多種色釉材料綜合體的運用,往往融合了兩種以上的裝飾種類,最常見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組合,粉彩和新彩的組合,高溫顏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組合。既能表現釉色自然流動的抽象美,又刻畫了生機勃勃的具象美。現代人在這種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靈活,審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見過的。

高溫顏色釉瓷器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經高溫窯變後産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歷史上,色釉器皿多為單色釉裝飾,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才發展了以色釉表現具體形象和內容的技法。這種色釉的“流變、釉變、窯變”常常神秘莫測。能夠使釉色明朗、層次分明則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術。在這方面,堪稱一絕的是生於景德鎮的余水貴。他早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仰賢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質的肌理與變化,對釉能流到什麼位置、流成什麼形狀胸有成竹,然後再根據形狀設計畫面。他的作品《長空鶴鳴遍山紅》,對色釉的控制,有巧奪天工之妙。

余水貴的作品,常將高溫顏色釉和粉彩結合,賦予畫面豐富的顏色,彩虹釉如夢似幻,無論是春山含笑,還是落紅秋水,都有一種浪漫氣質。這種氣質也是一種當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構築一段新的歷史。

瑪瑙紅《山水》 韓文寶

瑪瑙紅《山水》 韓文寶

對於中國當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師李菊生有過精妙的比喻,他説學西畫在人生的創作中只是一段回憶,像一個美麗的情人擦肩而過。油畫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們中國的,所以棄油畫而轉陶瓷……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傳統之根與時代創新的微妙關係。